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独孤云儿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幅湘西特有的生活画卷,营造了一个个美丽的却被无情撕碎的梦境——这使得他的小说有较为浓郁的幻灭感。小说中的幻灭感主要体现在:理想的幻灭、爱情的幻灭、信仰的幻灭和美的幻灭,甚至是一个小小渴望的幻灭。这种无处不在的幻灭感与沈从文的出身及人生经历有关,他认为这源于生活中的偶然。这种幻灭感弥散在朴实清新的文字中,裹挟着巨大的悲剧冲击力,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

    (一)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沱江镇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70多种,500多万字。代表作包括边城、长河、湘行散记、湘西、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他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代表作家,八十年代以来,无论是“文学大师文库”还是“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排行榜”都将沈从文排在位于鲁迅之后的中国最杰出的小说家及文学大师的行列。他也是一位享誉中外的中国作家,他的文学作品湘西、边城、从文自传等在国外有重大的影响,被译成外文在四十多个国家出版,并被美国、日本、英国等十多个国家选进大学课本。他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大师。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所取得的成就使其饮誉中外。在沈从文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中,他用梦呓般的语言描绘他所熟悉的世界,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幅湘西特有的生活画卷。这幅画卷是美的,山美、水美、人情人性更美,美得让人心醉;这幅画卷也是让人不安、痛苦甚至心碎的。正如何立伟先生所说:“他是要让人在这美丽的画图之外倾听到岩缝中生灵的叹息,正如在一帘秋色之外听到季节的悲风同落叶的低泣。”他用心营造了一个美丽的梦境,来寄放他对故乡、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挚爱和眷恋。但他又清醒地看到了他所挚爱眷恋的一切正在迅速地崩溃消散,于是又不得不无情地将它撕碎,有些残忍,又有些无奈。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写道:“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阮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颓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人士观。”他洞悉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洞悉生活中的变幻无常不可把握,这很自然地影响到他的小说创作。在三三、会明、贵生、灯、七个野人和最后一个迎春节、阿金、夫妇等小说中,我们都能感觉到充盈在字里行间的这种幻灭感。

    (二)

    沈先生湘西系列小说中的幻灭感,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理想的幻灭、爱情的幻灭、信仰的幻灭和美的幻灭,甚至是一个小小渴望的幻灭。

    理想的幻灭:理想能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动力,给人以勇气。没有理想的人生是可悲的人生,有理想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最终又在现实中幻灭了则更可悲。沈从文很残忍:他让他笔下的人物去承受去经历了这种理想幻灭的痛苦。在会明这篇小说中,农民出身的老兵会明在讨袁战争中蔡锷的一次训话中树立了自己的理想——平时流汗,战时流血,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即“一面垦辟荒地,生产粮食,一面保卫边防。”于是,他将每一次战争看成是通向他的理想的途径,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战争警觉性和责任感。每当临战前夕,常常半夜醒来;战事一起“他当真随了许多样子很聪明的官冲上去了”然而,战争早已经蜕变成了一种军阀间的交易,其结果只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会明的理想不但无法实现,他本人还被人当成呆子戏弄。他的理想也只能像他的三角旗一样,藏起来“从不给人提及”只“自己玩味”因此,在凌宇先生的想起了堂吉诃德一文中,凌先生将他和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相提并论,认为他“全身心浸透着对理想的忠诚,为了理想准备承受种种艰难困苦,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会明是可敬的,也是可悲的。在那个混乱不堪的年代里,在那群世俗不堪的军士中,他的理想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幻灭。在灯这篇小说中,那个旧军人最大的理想就是中兴一个军人世家,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他也无力改变现实。老主人的颓败、大少爷的消沉和小少爷的沉落让他经受了一个又一个理想破灭的打击。于是,他把希望转向了不是军人的二少爷身上,屈身为仆,悉心伺候,一心想在这个知识分子身上重新激发起昔日的豪华荣光,可最终这点理想又被二少爷给击碎了仅仅满足于做点文章教点书的二少爷非但不能给他想要的豪华荣光,反常常认为他严重地干扰了自己的生活,对他心生厌恶不说,还老想将他逐出自己的生活。这个旧军人的理想终于彻底地被幻灭了,他离开了二少爷,到南京后再无音讯了。这个军人一辈子都想中兴一个家庭,可惜没有谁能够体察他的苦心,更没有谁能够圆他的梦,他、他的理想,也就只有在不断的幻灭中消散,不知所终。

    爱情的幻灭:爱情无疑是这世上最让人心动的东西,几乎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份甜美的爱情,渴望沐浴在爱的光芒之下,渴望享受爱带来的幸福。可沈从文又一次残忍地让我们缘着他的文笔感受了爱情的另一面:爱情幻灭的痛苦。边城中翠翠的母亲与屯防军人深深地相恋着,可由于不合于风俗最终只能以死亡代替爱情。同是湘西自然造化的翠翠也重复了母亲的不幸命运:在她与大佬二佬的感情纠葛中,爱情已失去其高贵的独立性,成为兄弟二人互表亲情的牺牲品:大佬托人说媒要翠翠不成后驾船下辰州淹死了,二佬念着哥哥的死亡不能释怀,加之得不到翠翠的理会,又赌气下行。只留下翠翠一个人孤寂地似有希望似无希望地等待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和翠翠母亲的美丽的爱情最终都无果而终,因这样那样的一些事幻灭了。在沈先生的小说三三中,我们也能感受这种幻灭:单纯可爱的三三带着懵懵懂懂的爱情的憧憬去看望住在堡子里养病的城里少爷,隐隐约约地做着成为城里人的梦,不曾想看到的却是病少爷的丧事,她“心里好像掉了什么东西,极力去记忆这失去东西的名称,却数不出。”她心中对爱情的隐隐的憧憬随着城里少爷的病逝幻灭了,虽然这种痛苦比不上翠翠的痛苦,但也足以让三三体味到梦醒时分的无奈、惆怅和挥之不去的失落。这种爱情的幻灭感在沈先生的行伍生涯中,也曾经经历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沈先生在创作这些小说时,是将自己的感受移至作品中的人物身上,通过这些形象来传达自己对爱情的幻灭的痛苦体验。

    信仰的幻灭: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心理和属于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些东西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在历史演化的进程中,统治者对统一和稳定的渴望常常会让他们想办法通过武力征服其他民族,而后又通过种种手段让被迫屈服的民族忘掉自己的文化和信仰。于是,我们就能看到这样的悲剧:某些弱小的民族往往不得不屈服于强大的民族,被迫放弃自己的民族信仰,以求得自身的保全。在沈先生的小说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中,七个苗人反对阻挠政府在苗村设官,失败后便躲进了山洞做野人。他们不交公款、不纳粮税、不属地保管辖,自食其力,以歌以酒以情爱为娱乐,以勤劳、忠实为道德,以公平公正为法则,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香格里拉和乌托邦。他们试图以这种方式维护苗人的特有的生活习俗和信仰,可不幸的是在最后一个迎春节和村人野性狂欢之后,他们的洞天福地最终被摧毁了,七个野人的头颅被挂在了税关门前的大树上了。其他苗人很快就忘记并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因为地方进步了”信仰幻灭了,苗人的灵魂失去了依附,这个民族也失去了属于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