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快意恩仇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地不可!大家必须了解,真正要阻遏言论自由或禁止某一类书籍发行,并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

    我觉得:关于这一方面,政府与社会有力人士的。容忍精神,还有提高的必要"左舜生这些话,显然是为我而发,并且,由于胡秋原写过一本同舟共济的书,左舜生文中呼之欲出,更为明显。难怪后来胡秋原要大力攻击他。我对左舜生这一义助,至今不忘。在谈话中,左舜生告诉我一个故事:他在延安时候,见到湖南老乡毛泽东,毛泽东激越他说:"蒋介石总以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我不信邪,偏要打出两个太阳给他看!"毛的悍气,于斯乃见!

    自文星时代起,我虽"暴得大名",但耐人寻味的是,我的大名,在台湾却被多方面的封锁。封锁的方式众多,有的方式,且已到了有趣的程度,试以方式之一——"不提李敖之名"为例。"不提李敖之名",情况有三:第一类是"不愿提法"、第二类是"不敢提法"、第三类是"不肯提法"。第一类"不愿提法"像徐复观说的:

    本人从不以李敖为文化讨论中之对手。年来每遇友人告以"李敖又在骂你"等类之语言时,本人即闭口不出一语。不仅年来本人笔下,从不写"李敖"二字;即与本人有关之民主评论,外来稿件中如有提及李敖之姓名,亦必将该段文字勾勒,不惜因此引起作者之误会。李敖诉状中所称之"李某",系本人转述一位台大教授之言。今日口中不能不称李敖之名,笔下不能不写李敖二字,乃在法律尊严前所不能不忍受之精神虐待。

    徐复观最后被"逼"得"口中不能不称"、"笔下不能不写"李敖了,他好可怜哟!(他的作风,使我想起六朝之时,中国人家讳趋严,绝口不提自己爸爸的名字的事,徐复观当然不会把李敖二字当成父讳,但却巧合如此!)第二类"不敢提法"

    以俞大纲、方豪等最精采。俞大纲写戏剧纵横谈、方豪写方豪六十自定稿,都请我校订,但出书之日,序中只提别人,不敢提李敖。俞大纲、方豪不敢提我名字的时候,只不过时当文星犯讳和被封而已,我已经被敬而远之如此矣,比照后来在我被捕时,台大历史系出版姚从吾先生哀思录,把与姚从吾的六人合照上,五人标出姓名,只有一个变成了失姓失名的"等"而不敢提此人即李敖之事,可知一切都在"骨牌理论"中!至于第三类"不肯提法",试看国泰出版的二十一世纪彩色百科全书中没李敖名字;中华出版中华民国当代名人录中没李敖名字;伪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中华民国作家作品目录中没李敖名字就可知道封锁李敖,实在是一件时髦的事呢!尤其后者,值得细表:一九九0年六月九日,"中国电视公司"赵宁主持的节目中邀我亮相,限定录影范围,只谈风花雪月,我趁机带去这部书。我一面拿着书,一面指出:虽然美国纽约时报等都指出我是作家,可是"中华民国"伪政府却不承认我是作家,由这部书就可以证明。这部书九百多页,可是没有李敖的名字,可见李敖虽写了一百多本书,可是并非作家属实(这一段录影,六月十二日的电视上并未播出,也就是说,给剪掉了)。这部书是一九八四年六月出版的,发行人是伪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奇禄。全书从正文到附录,共收入作家七百零三个。"中华民国"作家从头数,数到七百零三个,还数不到李敖,可见李敖之不入流矣!陈奇禄在该书"序"中说:

    "先总统蒋公昭示我们:文化为文艺的根干,文艺乃文化之花果。本会基于对作家的崇敬,对文学史料的重视,特策划整理近三十年来中华民国作家作品目录"可见被国民党文化官僚"崇敬"、"重视"的结果,原来是为"先总统蒋公"的"昭示"做脚注的,这样看来,文化官僚们把柏杨、胡茵梦等七百零三人都当成作家奉献,独开脱李敖而不与,实乃真知我者焉!至于一九九八年时,头脑不清的女人殷允芃以远见杂志开列影响台湾的二百人,不肯提李敖,则是封锁李敖的最新版,如此视而不见,就是这票人的"远见"了。

    在文星的读者中,有一位请我吃饭,他是我台大同学王裕市的父亲王崇五。他曾在俄国留学,是共产党,后来被国民党判死刑。他的舅舅丁鼎丞是国民党大员,就拉他跟国民党合作,免了他的死刑,还做到济南市长。到台湾以后,他担任国际关系中心副主任,当时的主任是卜道明,副主任除了他外,还有吴俊才。“道明死后,吴俊才当上主任,他就退休了。他请我吃饭时,讲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他给共产党办过红旗,他知道什么是好文章,并且知道怎么样办宣传。他这辈子所看过的文章里,能有鲁迅的讽刺、胡适的清晰、陈独秀的冲力,惟独李敖一人耳!他说:"现在是团体对团体、组织对组织的时代,你只是一个人,在这岛上,谁又能比你做得更好?任何英雄豪杰,如果他只是一个人在这里,谁又能比你做得更多、更兴风作浪?"他又加强语气说,"李敖兄,不要以为你在这个岛上无能为力,不要以为你能做的有限。如果毛泽东或周恩来他们一个人来到这个岛上,他们也不能比你做得更多-如果只是一个人的时候,没人比你做得更好。"王崇五的一席谈,使我明确感到我一生的方向,就是我此生大概永远要走向一个人的战斗路线了。但是,现在的战斗是群体对群体、集团对集团、组织对组织。当个人对群体时,个人便变得十分渺小,除非他也进入一个群体,变成寄居蟹,才能受到保护。如果纯粹是一个个人,那就毫无力量。这种现象,表现在企业主管和政府大员身上尤为明显,这种入在台上风光不可一世,但一旦他变成一个个人时,他就什么都不是了。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台上神气活现、一下台就泄气完蛋的道理,所以,他们看似很强,其实很弱,因为他们变成一个人时就不能存在。想想看:蒋介石如果只剩下他一个人,他绝对不如李敖行。我当兵的时候,我那个副连长每次小便都要拉人陪他去,因为他没有人就不能撒尿,他完全是一个群居动物,根本没有了自己。而我,我完全是一个个人——最有力量的个人。我能够独来独往,也能够孤军作战,我不是群居动物,但我却一再展示个人的力量出来,绝非人海微澜、没没无闻。在现代的战斗形态中,我是最后一位展现个人力量的,可说是"末代个人"。我死了以后,这个世界大概很难再出现这种伏尔泰式的怪杰了。

    在文星时,一九六三年,美国纽约时报的名记者德丁(tillmandurdin)、美国新闻处的副处长司马笑(johnalvinbottorff)约了我,三个人在一家咖啡馆里谈话。在德丁提出的问题里面,有一个很有味儿的题目,他问我:"为什么在台湾的这些大学教授们都显得活力不够?为什么他们不像韩国那些教授们那样生气勃勃、勇气十足?"我的答复是这样的:台湾大学教授们不是没有像韩国那些教授们那样生气勃勃、勇气十足的情况,可惜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五四时代教授们的气象。现在不行了,现在他们老的老了、死的死了、堕落的堕落了。留在大陆上的许多第一流的教授都被迫在"思想改造"下苦斗;而到台湾来的一些教授,大都是"二流货"和不入流的,他们在台湾岛上,十足表现出"没办法"和"无能"的丑态,这是不难想象的,他们只是把持住现状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进步与朝气了。为什么我向德丁表示到台湾来的一些教授,大都是"二流货"和不入流的呢?因为当年第一流的知识分子,根本不会跟国民党走,换句话说,根本轮不到给国民党来骗——他们早被共产党"骗"走了。当时有良知有血性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不会跟国民党的。相对的,跟国民党来的,其流品也下矣!与德丁谈话后二三十年下来,那些流品也下矣的知识分子,在台湾,形成了学阀;并且一蟹不如一蟹,不但第一流的知识分子音不可得,甚至老一代学阀的一些格调,新一代也视而不见。新学阀跟老学阀不同的是,老学阀的缺点新学阀都学到了,老学阀的优点却一点都没学到。老学阀没吃过猪肉,还看过猪走路,可是新学阀连猪走路都没看到。如今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们自己不但不知第一流知识分子为何物,甚至沐猴而冠,自以为是第一流知识分子了——人间规格与尺度的混乱,竟一至于此!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九日,报上登出所谓:

    "二十一名自由派学者"发起的"民间组织澄社",他们的名字是文崇一、李永炽、李鸿禧、何怀硕、林正弘、林俊义、胡佛、徐正光、张存武、张忠栋、张清溪、张晓春、陈师孟、韦政通、黄光国、黄荣村、叶启政、杨国枢、蔡墩铭、萧新煌、翟海源,大都是市面上的花瓶学者、座谈会花蝴蝶,总而言之,他们是当年"二流货"和不入流的教授们教育出来的国民党或国民党同路人,其中实为国特者有之、冒充东洋博士者有之、见风转舵兼媚"民进"、"台独"者亦有之。这些货色的知识分子,如今单独作秀,意犹未足;又成群结队,以"澄清天下"为招徕,组织"澄社"。事实上,这些货色又安足以语"澄清天下"?后汉书写第一流的知识分子范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世说新语写第一流的知识分子陈蕃,"言为世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这种知识分子,他们为人间正义,可以坐牢、可以受刑、可以赴死,可是"澄社"这些货色呢,却什么牺牲全避之惟恐不及,既不敢冒犯暴君于先、又不敢冒犯暴民于后,口口声声说"知识分子不可做政治帮闲"("澄社"社长杨国枢语)。事实上,他们是最大的政治帮闲!他们口口声声超然于"党政职务"之外,但是他们自己,又几个不是国民党?而他们在发布成立宣言之日,居然立刻聘请党政双修的国民党大老、总统府国策顾问伪君子陶百川为"名誉社员"。这些货色的势利与格调,岂不立刻呈现得一清二楚么?他们唐突古人陈蕃、范滂之未足,又以外人为依傍,以英国"费边社"(fabiansociety)自期。殊不知"费边社"的人物,论才、论学、论品、论胆识、论抱负,都非这些货色所能攀附,这些货色费了半天劲,其实全搭不上边。结论是,"澄社,,也者,愈澄愈不清,天下何辜,竟为彼辈所澄,倒霉极了。

    "澄社"

    如此,其他什么社、什么团体更等而下之了。德丁死于一九九八年,活了九十多岁,我想起三十五年前那三人一席谈,想到今天知识分子的嘴脸,愈发好笑。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居浩然写来一信,说:"至友吴锡泽君仰慕大名,亟愿识荆,不知能否赐彼电话二三一六三约时一晤"吴锡泽曾任台湾省"新闻处"处长,我想他找我一定有某种公干,就跟他约见了。见面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是陈诚想见见我,托他先做安排。我和他约好在五月二十二日去陈诚家。可是五月二十一日晚上,我接到五次电话;二十二日早上,又接到两次。全部电话,不是"副总统"官邸打来的,就是吴锡泽打来的,一再敲定见面时间。到了二十二日十点十分,见到陈诚,吴锡泽首先解释为什么晚了十分钟,我心里想,他们的官儿,可真做得小心翼翼!见面后,陈诚请我坐在大客厅的长沙发上,他坐在侧面的单人沙发上,此公此时面目清癯而友善,他穿了一件黑色的旧西装,左袖有四个扣子、右袖只剩三个。黑裤黑袜,衣着非常寒酸,跟他豪华的大客厅不能相配。他首先解释他不喜欢住这么气派的房子,并非矫情,可是总统下令盖了这房子,他只好从命。

    陈诚敬我烟后,一直喝沙士汽水,喝到杯底皆空。我心里想,此公的胃已一开刀再开刀,居然还喝这种东西!陈诚说他读了我写的胡适评传,非常佩服。接着谈胡适家世。他说他在民国二十四年,在北平蒋梦麟请客的席上,认识胡适的。胡适曾详询他江西"剿匪"的事,从此结为好友。他说他极佩服胡适,胡适绝不在背后说人话,对他知无不言。他收藏有不少资料,可是有一船资料出事沉了。胡适每次见他都劝他写回忆录。他说"适之先生思想和三民主义相去不远"。由胡适谈到蒋梦麟的婚事。他告诉蒋梦麟,如果与徐贤乐结婚,他们夫妇将不再去蒋家。胡适劝阻结婚的信,也有副本给他。可是大家无论怎么劝,蒋梦麟都不听。后来结婚结出了麻烦,蒋梦磷有信给他,信到他手上,他至今未拆。陈诚怕我写出来,特别说:"此事不能写啊!"陈诚又谈到他发迹。他当十七师副师长,被带去看兵,建议颇得曹师长赏识。武汉事,蒋介石以陈诚威望不够,本拟使何应钦、白崇禧兼,后来才勉强全给了他。又谈到裁军的故事,说陈调元说今天的兵好像叫化子拿棒子,没有棒子,狗就要咬他了。吴稚老说出门总有狗咬,不能因怕狗咬就不出门。他说他去过我的家乡吉林,知道我只有二十八岁,他问我生年,我说我就是你同蒋梦麟、胡适吃饭那年生的。他大笑,说:"那时你还没生呢!"他问到我结婚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三十而立才好。"又说,"今天台湾三十岁以下的男士,只有你李先生和蒋孝文是名人。"我说:"今天台湾的年轻人很难出人头地,老一辈的高高在上,内阁年龄平均六十六岁。八十开外的于院长、莫院长实在都该表现表现风气,该下台了。"陈诚说:"你说的全对,我也该下台了。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定是悲剧。"不过他最后说,"你李先生还不到三十岁,你前途远大。"我说:"我在部队里看到老兵的一段自我描写,内文是:我们像什么?

    我们像玻璃窗户上的苍蝇——前途光明,可是没有出路。我的前途,我看也是如此。你陈辞公二十六岁二月间还是中尉,可是九月就升少校了,四年后三十岁就当少将师长了。如今一个青年军官,想从中尉升到少将,别说四年,十四年也没机会啊!"陈诚听了,为之默然。他说他跟肯尼迪总统谈话,事先美国朋友提供他两点谈话基础。其中之一是基于美国利益来谈。他自己又加上两点:第一,"不要什么东西。"第二,"不谈理论,理论有见仁见智的不同。只谈个人经验,谈自己打仗四十年的经验。"他说肯尼迪死得很可惜,"我跟他谈,他很听得进。"他问到我的意见,我说:一、军队苦闷,训练不彻底。二、内阁年龄太大,青年人出不了头。谈话谈了两个小时零二十分钟,我告辞了。陈诚一再说谈的事大小了,是否耽误了李先生写文章的时间。他劝我多做研究,说李先生前途远大。他送我出门,我上车,车开了,他还在招手。他给我一种不久人世的感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仿佛要对一个年轻人说些心头话,他找到了我。整个的聊天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说:"共产党的失败,并不就是国民党的胜利。"我想,这是一种动人的觉悟。可是,已经时不他与了。谈话后九个月,陈诚撒手人寰。三十多年以后,陈诚的儿子陈履安到我家来看我,我们做了朋友。陈履安前后来了七次,天南地北,无所不谈,有一次谈到他父亲死前种种,他说:"死前的病痛非常人所能忍,但我父亲一声不响地忍耐着,我真想象不到那种疼痛是怎么忍受过去的。"我说:"你父亲死得像个军人,他能忍耐病痛,正是军人本色啊。"

    陈诚约我聊天后四个多月,当时蒋经国系大员李焕请我吃饭。时间在一九六四年十月三日中午,地点在台北新台北饭店。先由"调查局"的杨雪峰接我,吃饭时,杨雪峰也一直在场作陪。据我侧面了解,这次吃饭,原因和安排蒋经国要见我有关。那时李焕是在朝的炙手可热的人物;李敖是在野的令人侧目的人物,蒋经国拉拢人才,自在意中。不过蒋经国和李焕的大脑中,是不能理解知识分子中是有傲骨存在的,我的对国民党不合作主义,使聪明的李焕立刻觉察出来了,所以,他不再安排我和蒋经国见面。李焕请我吃饭的另一原因,是想了解一下我与台独的关系。在吃饭前十三天,正好发生了彭明敏案。据彭明敏彭明敏回忆录(自由的滋味)李敖定本序回忆:"李敖与台湾自救运动宣言无关。

    可是,谢聪敏、魏廷朝和我被捕后,警总人员觉得该宣言,文章写得太好(这应归功子谢聪敏和魏廷朝),不可能出于台湾人之手。他们猜来猜去竟然想到李敖,一口咬定是李敖代笔的。审问期间,他们对此一再追问不舍,使得我哭笑不得。李敖也因此更成为特务人员怀疑和注意的对象。这是李敖与台湾自救运动宣言,的惟一的牵连。"正因为特务人员怀疑宣言是我代笔的,所以李焕请吃饭时,就旁敲侧击地问我:"听说这份宣言文章写得极好,是经过你李先生指点或润饰过的?"我笑了起来,我说:"若是我写的或经我润饰过的,一定更好!"李焕听了,哈哈一笑,就不再问下去了。

    那次饭局,大家谈了两个多小时的话,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焕谈他亲历的西北人民的苦况。李焕说他在西北行军,见到西北农民硬是全家穿一条裤子,裤子挂在门口,谁出门谁穿。听了以后,我真的不得不相信唐诗石壕吏中"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的描述,并且感慨于千百年来,中国的贫穷,竟如此"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李焕又谈到西北人民与糖的关系。搞到钱来买糖,只能买到一小包。而此种小包,不是吃的,而是给病人来开胃的。又谈到西北人民对熊的迷信,尽管熊群有害农作物,西北人民仍迷信,视之为天神等物,跪求驻军不可杀它们。饭局终了后,李焕送我出门,临别他紧紧握手,诚恳他说:"我会到府上去拜访你。"我姑妄听之。因为我不相信国民党政客的话,后来他果然言而无信。多年后,我在一条龙饺子馆碰到文化局长王洪钧,他也紧紧握手,诚恳他说要到我家来拜访,我想到李焕那一幕,几乎笑起来,王洪钩是等而下之的国民党政客,其言更不可信。后来我碰到尤清,也表演这一套了,可见什么国民党、什么民进党,都是一样的。近年以来,李焕住我家附近,和我和卢修一受同一位管区警察的照顾。一九八六年一天晚上,我和小屯在附近一家小店买东西,在门口碰到李焕,他主动向我打招呼,伸手来握,二十多年不见,此公的记忆力实在惊人。他说他很久没看到我写文章了,其实那时我天天著书立说,只是国民党大员不读书耳!几个月后,小屯晚上从外面吃面回来,她那大穿的是短裤,她说一路上发现有位男士盯着她大腿看,后来才想起,那就是李焕啊!我听了一笑,说:"国民党大员也有他们真情毕露的一面啊!孔夫子活着,都要好色胜过好德呢,何况李焕!"有趣的是,李焕家浴室窗外正对着的,就是卢修一家的后窗。有一次,可爱的女人李庆安笑着告诉我:"卢修一可能偷看我爸爸洗澡。"过了几天,我碰到卢修一,笑问可有此事,不料他郑重其事否认,并指责李焕洗澡时窗户不关好云云,我看他那样认真,为之大笑。后来我讲这一趣事给李庆华听,庆华说:"有一个笑话说:一对夫妻,太太很丑,一次搬了新家,新家浴室窗帘还没装好,太太不肯洗澡,怕别人偷看她。丈夫说:你长得那副样子,谁要偷看你!放心好了。"我问:

    "你这笑话是挖苦你爸爸?"庆华笑着否认,说:"我怎敢挖苦他?我只是说个笑话。"一九九八年蒋经国死了十年,李焕出书大表追念,马屁尽出,我大为不满,在"李敖笑做江湖"电视节目中一连骂了他好多天。朋友奇怪,说李庆安帮你儿子入学,你欠她情;李庆华又是你的好朋友,你骂起人家老子来,竟一点都不口软。我说这就是李敖啊!别只看我骂李焕吧,我也为他洗过冤,当尤清捏造历史,说他在满洲国做过办报的汉好时,我就公开指出这是造谣,我是讲求真相的人,即使对敌人,我们也不可造谣啊。

    在文星时,国民党大员我还领教过蒋梦麟,他是爸爸在北京大学时的代校长,在台湾主持农复会,他为了写"西潮"以外自传的事,约我到农复会,谈了许久。他本想找我帮忙,可是他一直不谈报酬,也许他的意思是先帮了再议,可是我的经济情况不允许我做完了再拿钱,所以此事不了了之了。国民党大员还有王德溥,他通过郭鑫生,与我吃了一顿饭。他自道做内政部长时反对"户警合一"事,甚令人感佩。

    我讲话亦颇直杆,颇攻击和他有关的"中医"、"奉命不上诉"及"出版法"等事。他含糊过去,转说他颇为东北出我这种人才而爱惜云。此公在大陆时亦杀手也,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化名周彬,在新疆给盛世才做民政厅长。盛世才后来自己不干共产党了,下毛泽民于狱。在倒向国民党时,国民党派王德傅查案,盛世才秘不交出,显然预留余地,以为反复无常的筹码。后来王德溥坚持由他亲审,毛泽民遂难逃一死,在一九四三年九月,被盛世才枪决。据王德傅政海游踪一书中回忆,当时他"就前楼五开问大厅上,布置成极为庄严神圣的大法庭:全庭一色雪白,残酷刑具罗列满庭,武装战士列队助威。首先传呼久患喘病的毛泽民,严词审讯,一言不实,立即呼喝用刑!如此不到三小时,该四人均先后招认不讳。乃依法判处死刑"。于是毛家又添新鬼矣。

    一九六三年,王尚勤跟我的同居关系渐近尾声,尚勤表示,如果不能结婚,她想到美国留学去。我表示,我在台湾凶多吉少,难免牢狱之灾,我的处境是不适合结婚的。尚勤通情达理,她明白我的真义,决定放洋。不料到了美国不久,却发现和我在一起时不小心有了身孕,她慌张打长途电话来,我问她能不能设法"拿"掉,她说在美国有困难,最后决定就生在美国,就这样的,一九六四年女儿李文在纽约出生,出生纸上填的父亲名字是李敖。两年后,尚勤把李文送回台湾,希望留在她父母那里,以一年为期,她结婚后再把李文接到美国,后来她结婚了,我认为李文跟她,会给她不方便,决定由我接回。这时已过一年的约定,显然女儿的外公外婆喜欢外孙女,不肯放人了,于是我施用巧计,约外婆带李文看电影,电影散场时,在人丛中我和女儿有计划消失,由我弟弟一面通知外婆"小文已被接回她爸爸那里了",一面照料外婆安全返家。当晚李文外公王光临等报警来抢李文,当警察查明原来小孩是到她爸爸家的时候,爸爸跟女儿的血亲自然比外公外婆近得多,警察也管不了了。后来王光临气得在电话中大骂我:"你是共产党!共产党!共产党!"河南土话中党字发平声而不发厌声,听来每逢党字出口,都是男高音,闻之尤觉恐怖。因为他老先生是河南省专员出身,他在家乡,官拜少将,为了革命,生杀予夺,不在话下。为了革命的需要,连他的小勇子都被当成共产党杀掉,其凶残性格、其大义灭亲气派,由此可见。逃到台湾后,王少将落魄,下放做台北县南港成德国小校长,大才小用矣!这次为了接我女儿回来,与他发生冲突,他以"共产党"作认定眼中钉标准,就是这样从宽录取的。他在台湾,如果有河南专员万分之一的权力,我早就被当成共产党杀了。多年以后,国民党伪政府开放探亲了,大陆共产党也宣布不咎既往了,有人问他何不回去看看?他摇头说:"共产党饶我,可是被杀的人的家里,若有人出来,给我难看,这张老脸怎么兜得住?"最后,他以八十之年,老死台湾。盖棺论定,此公不失为正直之人,只是头脑跟不上他的正直而已。

    我在文星时代,所做的,一如纽约时报说李敖的,是一个"火首"(fire一brand),一个放火者、煽动者,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后烧得老k哇哇叫,我也被关在八卦炉里,变成火眼金睛,"在这岛上,谁又能比你做得更好?谁又能比你做得更多?"-王崇五的话,三十三年后仍在我耳边响起,知人论世,这真是我最好的总评了。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