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顶点小说网 www.223wx.cc,别人的爱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入状况,还是想表达一种后悔,后悔自己当年的痴情,千方百计把杨如盛弄到手了,其实根本就不值得。反正两种截然不同的念头,在包巧玲的脑海里打着架,她对卢文君仍然还是有些不放心,可是说什么也不愿再露出自己的怯来。今非昔比,如今她要比卢文君和杨如盛都强,既然已经占了上风,她没必要逞强,也用不着示弱。

    老李的鼾声为他们的谈话伴着奏,在黎明将至的时候,包巧玲谈起了杨如盛的生活作风问题。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和卢文君说这个,卢文君也觉得有些震惊。这是一个不能原谅的错误,毕竟是一个她们共同爱过的男人,怎么莫名奇妙地就和一个化妆师搞到了一起,而且是在化妆间里干那种苟合之事,结果还被别人当场捉奸。包巧玲没有吞吞吐吐地说这件事,这件事勾起了她的愤怒,她没有在卢文君面前骂杨如盛,觉得只要如实地把他的丑事说出来,就比骂他更有力。男人都不是东西,包巧玲注意到卢文君脸上的表情很复杂。有一点,她从来就没怀疑过,这就是卢文君和杨如盛虽然谈过恋爱,但是他们之间只是有名无实。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后来在文工团,大家仍然很保守,只要是不结婚,就不会乱来。卢文君真要是和杨如盛之间发生过什么,这事不可能瞒过老李。老李要是知道什么风声,当年绝不会参加杨如盛和包巧玲的婚礼,今天也不会来看包巧玲的戏。

    卢文君说:“如盛怎么可以这么做呢,他太对不起你了!”

    包巧玲悻悻地说:“那女人要多坏有多坏,而且还不漂亮。”

    卢文君只能好言相劝,说:“你真不错,他太对不起人。”

    包巧玲一肚子的委屈,终于找到了爆发的机会,她带着哭腔说:“他当然对不起我。

    当年他在最困难的时候,我没不理他,他生活上犯了错误,我也原谅了他,以后呢,又打成了右派,小卢,我告诉你,有多少人劝我跟他离婚。你不知道,他这一打成右派,对我的影响有多大。人家不让我演主角,说你男人有问题,政治问题不比生活问题,你不和他划清界限,就是思想也有问题。小卢你想,我今天居然还是演了主角,你说这容易吗?我一步一步走过来,你真不知道有多难!”

    卢文君看她真哭了,心有些软,连忙让她不要哭,并暗示她这样,可能会吵醒依然还在打呼噜的老李。包巧玲一边抹眼泪,一边压低了嗓子,说像自己这样,能不和杨如盛离婚,已经太对得起他了。卢文君连连说是,说现在社会上,很多人打成了右派,都被迫离婚,包巧玲能顶住压力,确实有些不容易。两人又胡乱说了一会,天已经大亮,老李睡眼惺忪地睁开眼睛,发现卢文君和包巧玲还在说话,吃惊地说:“你们不想睡觉啦?”

    就像包巧玲在舞台上表演,总是摆脱不了娇小姐的影子一样,在和别人谈起自己的婚姻时,她常常喜欢把自己扮演成拯救者。尽管很多人都知道,她当年对杨如盛,是锲而不舍的追求者之一,但是随着时间的消失,她已经成功地改变了自己当年的形象。包巧玲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极富同情心的女人,她把自己和杨如盛的结合,不是因为爱,而是归结成为同情。她所以和杨如盛结婚,是因为同情他当时的遭遇。她总是不断地可以有机会同情杨如盛的遭遇,杨如盛一生历经坎坷,隔一段时期,就要经受一次磨难,倒一次大霉。他是个出色的演员,可惜在人生的舞台上,他永远也扮演不了称心如意的角色。

    大军过江以后,文工团开展了忠诚老实运动,各自向组织交待自己的历史问题。由于大多数人都是学生,历史清白,这种运动本身也就是走过场而已。可是在谈到社会关系时,杨如盛就有些说不清楚。他隐瞒了自己姐姐和黑道人物的关系,严重的事实却是,建国不久,杨如盛的姐姐便被捕入狱,罪名是窝藏潜伏的国民党特务,杨如盛不仅掩饰了姐姐的真实身份,还把她解释成为一个热爱进步的戏曲演员,夸大了她吃的苦,夸大了她受的剥削。等到姐姐被捕的消息传到文工团以后,一心想进步的杨如盛感到了很大的压力,情急之中,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他反戈一击,毫不考虑姐弟情意,拼命揭发姐姐的所谓罪行。他表现得很幼稚,或许是为了急于洗刷自己,他的检举揭发显得有些过头。事情远没有像他交待得那么严重,组织上对他的信任却出现了危机。

    那时候,杨如盛和卢文君作为主要演员,已被批准入党,正处于预备期,就等着期满转正。支部在开会的时候,就杨如盛对姐姐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提出了重要疑义。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一致认定杨如盛有严重的问题。在第一种说法背后,杨如盛显然有意隐瞒了姐姐的社会关系,这种隐瞒违背忠诚老实运动的精神,是对党的不信任。而第二种说法又近乎夸大其辞,它表明杨如盛为了洗刷自己,不惜把姐姐牺牲掉。

    这种牺牲的目的何在,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他身上也许还有什么更需要隐瞒的东西。

    于是在文工团内部,开展了对杨如盛的排查运动。在当时,提高警惕是非常必要的,有人回忆起,杨如盛在私下谈话时,曾提到过某某某,而这个人恰恰就是一名潜藏的特务。在学校读书时,杨如盛的姐姐常常派人到学校里来给他送东西,学生排戏公演,杨如盛的姐姐带了一大批人前来捧场,这些人事后仔细想想,其实都是一些社会上的打手和小流氓。虽然杨如盛把自己洗刷得很干净,但是有足够的理由可以认为,杨如盛和社会上的那些渣滓曾有过来往。卢文君就记起了一件事,当时搞学生运动,特务常常混进学生中进行破坏。在一次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上,有一个打扮成学生模样的人,在大家擦肩而过的时候,从别的学校的游行队伍里,很神秘地和杨如盛打过一个招呼。事后,杨如盛告诉卢文君,说这个人是特务,过去在他姐夫手下干过事情。

    杨如盛的入党预备期被取消了,这以后,他始终被排除在党的大门之外。组织上并不觉得他有什么严重的历史问题,但是对于他的信任,已经大大地打了折扣。那些成天围着打转的女孩子,突然一个个都不理他了,而卢文君干脆对别人宣布,他们从来就没有正式确定下来。他们的关系的确非同一般,非同一般和订有婚约并不是一回事。那是杨如盛成年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危机,他一下子变得很孤立,一时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才好。他想到离开文工团,可是离开了文工团,又能去哪,他一点把握也没有。在过去,他干什么事,都有姐姐撑着,现在,姐姐已经坐牢,而且就算是从牢里放出来,他也不愿意再见她。

    包巧玲成了杨如盛的救命稻草,在别人都不愿意搭理他的时候,她大胆地向他流露了自己的爱,文工团员接受了新任务,这就是去农村参加上改,分成一个一个小组,深入到农民中去,动员农民起来揭发和斗争地主。在以往,差不多所有的女团员都愿意和杨如盛在一个小组,现在,他显然受到了冷落。当老李发问谁愿意和杨如盛在一个小组的时候。好半天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吭声,最后老李只好指派,点到一位女团员的名字,那位女团员说,她更愿意和谁谁谁在一起,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她不愿意。老李说:“这是组织的安排,就这么定了。“女团员还是不乐意,说既然是组织的安排,为什么不安排别人,偏偏安排了她。她竟然还嘀咕了一句,也不管杨如盛是否受得了,很刻薄地说像他这样的人,压根就不配参加土改工作。在日后的共同生活中,无论杨如盛对包巧玲有多大的不满,他只要一想到她当时有勇气站出来,主动要求和他在一起,就充满感激,就觉得自己可以原谅她。对于杨如盛这样的帅小伙来说,女孩子喜欢他没什么稀罕,太多了也就不珍贵,多了反让他眼花缭乱,多了反让他和许多女孩子莫名其妙地结了仇。包巧玲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很大度地说:“这样吧,大家都不愿意和杨如盛在一起,那就让我和他在一起好了。既然领导都能相信他,为什么我就不能呢?”

    她的话,让别的女团员很不高兴,心里酸酸的,也说不出为什么。背后就说她真会抓住机会,说她的政治觉悟都不知到哪去了,脑子里只有儿女私情。她们不相信杨如盛因此就会看上包巧玲,等到后来真传来两人要结婚的消息,不止一位女团员感到懊悔。

    卢文君很轻易地就失去了杨如盛,事实上,很多女团员当时不愿意和杨如盛在一个土改小组,是同时生卢文君与杨如盛的气,她们不愿意在这时候接纳杨如盛,只是想看卢文君的笑话。等事情都结束了,她们才突然明白这是机会。杨如盛始终是讨女人喜欢的,即使是在他倒霉的那一阵,他身上的那种魅力依然还在,他垂头丧气的样子,着实惹人爱怜,他是一张娃娃脸,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让人动心。

    杨如盛和包巧玲的关系迅速发展。整个土改期间,他们都住在地主的大院里。为了过一种艰苦的生活,他们故意拣破房子住。地主的住宅虽然是瓦房,条件根本就谈不上好。包巧玲这个小组原来有四个人,后来另外的两个人先后调走,到土改后期,就剩下他们两个人,分别住在大院两侧的厢房里。包巧玲胆子小,有一位当地的姑娘陪她一起睡。有一天,姑娘的父亲突然死了,要回去守灵,农会来不及安排别的人来陪住,杨如盛便在半夜悄悄穿过大院,进了包巧玲的房间。深更半夜自然是不会为了做什么好事,包巧玲没有拒绝他,只是说他这时候这样做,是不对的。杨如盛说自己是真的想和她结婚,既然已经准备成为夫妻,也就无所谓对不对。包巧玲说,他就是想结婚,现在这么做,也还是不对。

    在后来的岁月里,包巧玲总忍不住要控诉杨如盛的忘恩负义。杨如盛从来就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第二天,农会又派了位姑娘来陪包巧玲,这样,杨如盛便没有机会再去纠缠她。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土改很快结束,农民分到了地,地主被斗争,恶霸被镇压,包巧玲和杨如盛双双回到了文工团。文工团这时候要排新的秧歌剧江南人民大翻身,他们在戏中扮演一对贫苦农民。杨如盛再不提结婚的事,他有意无意地躲着包巧玲,又犯起了贾宝玉的毛病,开始和别的女团员眉来眼去。包巧玲想和他谈话,谈不了几句,他就找机会开溜。包巧玲一个人哭了好几场,一起住的人发现她眼睛红红的,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卢文君对杨如盛大有旧情不断的意思,杨如盛也不记她的仇,两人在一起说话,又仿佛是当年刚到文工团时的情景。包巧玲决定主动出击,她把发生在地主大院的事情,不动声色地告诉了卢文君,卢文君当时是青年团副书记,一听,吓了一大跳,对杨如盛的看法立刻恶劣了许多,她一方面毫不犹豫地向组织汇报,同时亲自找杨如盛谈话,对他进行了最严厉的批评,痛斥他的不仁不义。杨如盛很快又一次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这一次,人们是真正地同情包巧玲。当时大家都把男女的贞节看得十分重,一致认为杨如盛这人的道德品质有严重问题,是可忍,孰不可忍。杨如盛几乎是在大家的胁迫下,被押进了新婚的洞房,这以后,他在包巧玲面前,一直抬不起头来。

    由于冷悠湄当文工团团长的日子很短,杨如盛在文工团的种种表现,都是后来才听说的。在冷悠湄的记忆中,这一批来参加文工团的年轻人,都是一些很不错的戏剧学校学生,他们有文化,有知识,正好可以在革命队伍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尽管她从来不承认自己对杨如盛一见钟情,但是很多知道内情的同志,都意识到她对他有一种特殊的好感。文工团被解散前夕,冷悠湄路过他们的驻地,曾抽时间顺便去看过大家,听说老李要和卢文君结婚,她还当场开玩笑,说老李这可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占了革命的便宜,引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冷悠湄的岁数并不比大家大多少,可是她参加革命早,又是大家的老领导,因此说话很随便。

    卢文君被她说得不好意思,红着脸说:“冷大姐,你真会开玩笑。你自己的婚姻大事怎么样了?”

    冷悠湄笑着说:“怎么你是不是也想关心大姐,为我选一个如意郎君?”

    那天冷悠湄的兴致特别好,春风满面,笑语不断,可是当有人无意中,提到杨如盛和包巧玲已经结婚,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注意到她的脸色突变。她突然变得口吃起来,说话立刻有些前言不搭后语。也许是想掩饰自己的慌乱,然而越掩饰,越容易露出破绽,她很严肃地问大家,还有谁和谁准备结婚,于是大家笑着向她汇报,说谁和谁,还有谁和谁。这样的话题应该是很活泼的,冷悠湄脸上还在笑,大家都以为她会继续说什么笑话,然而她很快就把话题转开了,说起了一件很莫名其妙的事情。结果大家一时不明白怎么一回事,脑子有些跟不上,目瞪口呆地看着她。

    冷悠湄并不在乎别人是否吃惊,突然一本正经地问:“我今天来看大家,你们准备用什么好吃的东西犒劳我?”

    大家清楚地记得,这以后,冷悠湄的情绪有些低落。吃饭的时候,她突然想到似的对杨如盛说:“对了,我都忘了向你祝贺。“说完了这句话,她也不去看他的表情,又和别人说起了什么。很多文工团员,从此就再也没有见过冷悠湄,文工团就要解散的消息已经传开,大家偷偷地做准备,有的人想去上海或者北京,因为只有在那样的大城市里,话剧才有一席之地。要不就到边远省份去,那里的部队文工团还需要招人,国内战争差不多已经完全结束,庞大的军队必须减员,众多的文工团员不得不面临改行这一难题。

    杨如盛和包巧玲被分配到了两省交界处的一家地方戏剧团。这是一个新建成的地方戏剧团,由活跃在这一带的几个旧戏班子组成。由于他们是从文工团下来的,剧团的艺人们表面上十分欢迎,然而始终都把他们当外人看待。两年以后,杨如盛和包巧玲找到了新上任的文化局长冷悠湄,希望能通过她,调入正准备成立的话剧团。冷悠湄很高兴他们会去找她,因为事实上,她已经想到了他们。不管怎么说,他们也是科班出身,虽然还没有从戏剧学校毕业,他们应该算是很不错的演员。尤其是杨如盛,在戏剧学校演出时,就大出过风头,是班上的尖子,早在他没有参加文工团前,冷悠湄就听老李介绍过他的情况。

    两人如愿进入了话剧团,杨如盛很快就成为主要演员,成为剧团里的第一小生。刚开始,冷悠湄还有些担心,一位很有声望的老演员告诉她,很多文工团出身的演员,其实根本就不会演戏,尤其是不会演话剧,因为他们毕竟是戏剧学校尚未毕业的学生。这位有声望的老演员是新建话剧团业务方面的权威,对来自文工团的演员向来抱有成见。

    冷悠湄担心杨如盛并不像自己所希望的那么出色。作为负责文艺工作的领导,冷悠湄显得还有些信心不足,她知道现在已经不是文工团时期,观众已经发生了变化,仅仅是宣传队水平远远不够,话剧团究竟能不能站稳脚跟,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冷悠湄知道,这个城市的市民,对话剧并不热心,想重振话剧在三四十年代的辉煌,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好在杨如盛没有让冷悠湄失望,他主演的第一部戏,就一炮而红,在观众中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这是一部反映进城干部,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下,逐渐腐化堕落的戏。这样的戏能上演,说明当时的思想还不像后来那么禁锢。杨如盛在戏中扮演那位堕落的干部,虽然是反面人物,他演得很有分寸,不温不火,既没有一味丑化,也没有拔高。他的演技立刻得到老演员的赞赏,彻底改变了他原来以为文工团员不会演戏的偏见。很显然,领导干部并不太喜欢的这部话剧,然而由于群众特别喜欢,竟然连演了许多场,场场客满。在后来,演这部戏成为杨如盛重要的罪名之一,理由是他如果对共产党没有那么大的仇恨,就不可能把戏中的人物演得栩栩如生。紧接着的第二部戏,给杨如盛带来了真正的声誉,这一次,杨如盛扮了一号男主角,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英雄,当时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杨如盛的扮相英俊,在舞台上潇洒自如.人见人爱,一下子迷倒了无数的女观众。

    杨如盛在自己人生最得意的阶段,犯了所谓生活错误。他和相貌很一般的女化妆师在化妆间里偷偷约会,很快就到了众所周知的地步。包巧玲眼泪汪汪地到冷悠湄那里哭诉,只是到这时候,冷悠湄对杨如盛才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包巧玲的眼泪让冷悠湄充满同情,她觉得包巧玲是个好妻子,杨如盛不应该这样对待她,不应该这么自暴自弃。她决定找他很好地谈一次话。在谈话中,冷悠湄对他进行最严厉的批评,而且同时严厉地批评了话剧团的支部书记,因为作为支部书记,有思想工作没有做好的责任。冷悠湄坚定地认为,婚外的男女两性关系,是非常无耻的事情,是资产阶级坏思想的残余

    冷悠湄说:“接受党的教育已经这么多年,怎么还是这样的思想觉悟!”

    杨如盛有些无地自容,他像个闯了祸的大孩子一样,不知所措地低着头,临了,他很诚恳地说:“冷局长,我知道我错了。”

    冷悠湄说:“知道错就好,知道错了,就一定要改!”

    杨如盛被短暂地剥夺了继续扮演男一号的机会。那时候的观众很热情,也很单纯,特别容易对付,因为在买票的时候,观众并不知道究竟谁演男主角,当他们发现上当以后,再抱怨已经来不及。真正花钱把同一场戏看两遍的观众毕竟不多,杨如盛失去机会,便意味着另一个人得到了机会。杨如盛的主角地位岌岌可危,包巧玲于是偷偷地开始运动,希望能解除对丈夫的禁演令,她主动去找支部书记谈话,加班加点地为支部书记织了一件毛衣。支部书记把禁演的责任都推到了冷悠湄身上,包巧玲又去找冷悠湄,一口一个冷大姐,冷悠湄被她的精神所感动,叹气说:“小杨这人,有你这样的妻子,这是他的福气,他应该知足。”

    冷悠湄是个很有原则的人,她觉得一个人犯了错误,能改正就是好同志。既然她没有做出不让杨如盛演戏的决定。这时候再下行政命令,让杨如盛重返舞台也说不通。幸好不久,有一个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部长,访问这个城市,计划让看市话剧团的戏,冷悠湄便给话剧团的支部书记打电话,让安排最强的阵容接待。支部书记是个滑头,问什么才叫最强阵容。冷悠湄说:“这很简单,让最好的演员上。“支部书记说:“要说谁最好,当然是杨如盛。“冷悠湄很果断地说:“那就让杨如盛演。”

    从那以后,剧团里的人都知道冷悠湄对杨如盛夫妇特别关照。包巧玲对冷悠湄十分感激,杨如盛偷情的风波已经过去,现在,不仅他仍然是剧团的一号男主角,她自己地位也开始稳步上升。安排角色的时候,支部书记每每都向着她,而且还偷偷地散布说是冷局长的意思。出于感激,包巧玲常常拉着杨如盛去冷悠湄家做客,她是个天生有外交手腕的女人,很快就和冷悠湄的两个大孩子玩得很好,那时候,钟春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幼儿园小姑娘,她的弟弟钟夏还不到两岁,一看到包巧玲,便扑到她的怀里不肯离开。

    也许是受这两个可爱的孩子影响,包巧玲和杨如盛也决定赶快生个自己的小孩,他们结婚已经好几年了,至今都没有生育,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你们挺好,好好努力,很快就会有一个大胖小子。

    包巧玲不仅和两个小孩打得火热,而且受到了男主人钟天的热情欢迎。冷悠湄工作太忙了,屡屡不在,于是负责接待包巧玲夫妇的,通常是钟天本人。杨如盛的事业如日中天,那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日子。包巧玲很高兴地发现自己果然怀孕了,而且更大的巧合,是冷悠湄也怀了第三个小孩钟秋,她们两个人差不多同时进了产房,由同一个医生接生。包巧玲是第一次生产,难免紧张,冷悠湄在精神上给了她许多安慰,因为她毕竟是过来人。包巧玲对冷悠湄最羡慕的一点,尽管她公务繁忙,差不多就是一个工作狂,然而并不耽误自己做母亲,已经有了两个小孩,现在却又十分安详地生第三胎。

    冷悠湄家里用了两个保姆,这一点也让包巧玲羡慕,因此,早在杨卫字出生之前,包巧玲便为儿子准备好了奶妈,她是演员,为了自己的事业,她决定由别人来喂养她的孩子。

    伴随着包巧玲大儿子杨卫字的出生,是一连串的不幸。反右运动开始了,杨如盛先只是有点小问题,然后问题有些变大,最后就成了右派。支部书记一直说要保他,可是越保,事态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没办法收拾。到后来,包巧玲才明白,杨如盛所以成为右派,很重要的原因,恰恰就是支部书记在捣鬼。这位支部书记是一位真正的好色之徒,他的处事原则,就是和天下所有的男人作对。只要是有机会,他就要让别的男人倒霉,在他飞扬跋扈的那些年代里,他执著地追求剧团里的每一位女人,像一头精力旺盛的公狗似的,不管别人愿意不愿意,时时刻刻都在寻找试一试的机会,好像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尽可能多地让别的男人戴绿帽子。

    杨如盛这一次是真正地领会了阶级斗争的厉害,爱唱京戏的姐姐的影响,他演戏演红了,难免要摆一些主角的派头。刚开始,他意气用事地拒绝接受领导的帮助,不顾后果地和群众争吵。当地报纸在一篇社论中,毫不含糊地点杨如盛的名,随着反右斗争的深入,杨如盛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到了罪不容赦的地步。这把火几乎要烧到冷悠湄的身上,因为众所周知,杨如盛所以会达到这种忘乎所以的境地,和作为文化局长的冷悠湄的纵容有关。于是冷悠湄不得不做公开的自我批评,同时也口是心非地对杨如盛的右派言论进行批判。从爱护一个好演员的角度出发,冷悠湄坚决不同意将杨如盛发配送往青海,在她的直接干预下,杨如盛被送往郊县劳动改造。

    包巧玲为了杨如盛的事到处奔走,为了减轻他的罪名,见人就替他说好话,很多人劝她和杨如盛离婚,理由是他的事业已经到了尽头,作为右派,他将始终影响她的前途。

    虽然儿子还在襁褓之中,支部书记已经决定在一部即将开排的新戏中,让包巧玲扮演女主角。很显然,群众会有很大的意见,现在,大家都已经认识到右派的丑恶嘴脸,让包巧玲在这个时候登台,可以想象支部书记将顶着多大的压力。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为了让群众不再有意见,为了让支部书记不再为难,她最理智的办法,就是立刻和杨如盛离婚,彻底和右派划清界限。

    然而包巧玲没有同意离婚,虽然杨如盛已经不止一次地背叛过她,虽然他已经成为人民的敌人,她还是不准备和他分手。她告诉自己要像旧戏中的王宝钏那样,在寒窑苦苦等待薛平贵,一直等到杨如盛劳改结束归来。支部书记觉得包巧玲的想法很可笑,便问她知道不知道王宝钏等待薛平贵。一共等了多少年。现实生活没有那么多的戏可以演,要知道,王宝钏在寒窑里等待薛平贵,前前后后竟然等了十八年。十八年不是个小数字,包巧玲想都没想,很坚决地说:“那我就等他十八年!”

    支部书记没想到她受旧戏的影响竟然这么深,十分感叹他说:“小包呀,你应该知道,旧戏中其实有很多糟粕,就譬如说红鬃烈马,王宝钏是什么人,丞相的千金,抛彩球择婿,选中当时还是乞丐的薛平贵,她不嫌贫爱富,嫁给他了,可结果呢,她是等了他十八年,我还是那句话,结果呢?”

    包巧玲当然知道结果,感兴趣的也就是结果,对红鬃烈马这出戏,她从来没从头到尾认真看过。迷迷糊糊地只是知道其中一些与之相关的著名折子戏,譬如招亲,譬如武家坡,薛平贵远征西凉,一去十八载,后来立了大功,富贵还乡,在回家之路的武家坡,故意装作小流氓,调戏正在田间辛苦劳作的王宝钏。十八年以后,王宝钏已经认不出薛平贵。不管怎么说,这戏最后还是大团圆,包巧玲喜欢这种苦尽甘来的大团圆的结局。支部书记夸奖了包巧玲的善良,同时又委婉地批评了她的封建思想,他极其严肃地表示,尽管群众对她扮演女主角,会有很大的意见,但是他决定顶住压力,还是让她演。包巧玲感动地当场哭了,她摸出手绢,擦着眼眶,一遍又一遍地擦着。

    支部书记说:“你别流眼泪,我这人心软,最见不得女人哭。”

    包巧玲说:“我心里难受,我也不想哭。”

    支部书记说:“也别憋着,真要哭,就哭吧。”

    包巧玲的演出是成功的。她永远不是一流的好演员,可她恰恰是通过这场戏,确定了自己在剧团里主要演员的地位。和大多数天才往往会被埋没不同,包巧玲的演戏才能,却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可惜她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成为王宝钏那样的贞女和烈女,随着时间的发展,包巧玲的生活态度走向了反面,变得很不检点,很快就有了放荡的恶名,以至于大家一提到她,就觉得有些话实在说不出口。有些太损的话,人们真不忍心说,包巧玲知道别人心里都在想什么,然而她对于自己的行为,却有着振振有辞的合理解释。首先,她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为了演上女主角,才把自己当作贡品献给了支部书记。

    她觉得自己主要是出于感激,也就是说,支部书记后来把她推倒在集体宿舍的小床上,她所以没有拒绝,不是为了要演女主角,而是因为她已经演了女主角。事和事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弄清楚,她和支部书记的男女勾当,不是演女主角的原因,而是结果。粉碎“四人帮“以后,包巧玲又把自己的初次失身,解释为是想解救自己的丈夫,因为当时,这位唐璜似的支部书记早已被撤职查办。她把自己塑造成了小说中的悲剧人物,因为她当时如果不满足支部书记的淫欲,那么杨如盛便很可能去了青海,像电影电视上经常表现的那样,受尽苦难地死在流放地。

    杨如盛后来还是和包巧玲离了婚,在打成右派的六年以后,包巧玲已经替他办好一切调回话剧团的手续,他突然非常果断地拒绝了,并且提出要和包巧玲离婚。杨如盛难以置信地发现,在过去的六年中,包巧玲起码和剧团里的一打男人发生过纠葛。这样的剧团,他作为男人,无论如何也没有脸面再回去。包巧玲承认自己对不起他,但是她觉得自己的行为,并不比他当年在化妆间干的事情,丑恶到什么地方去。一次不要脸是不要脸,十次不要脸,仍然也是不要脸。她告诉他,既然他们相互之间都不是太忠实,也就没必要太计较。事情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包巧玲以商量的口吻说:“一切也许可以从头开始?”

    杨如盛叹气说:“也用不着从头开始了,就让一切保持现状。”

    结果杨如盛既没有调回话剧团,也没有和包巧玲离婚。两人继续过着分居的生活。

    这时候,杨如盛已经结束了劳动改造,右派的帽子也被摘了,在冷悠湄的关照下,进入了郊县的一个地方戏剧团。这是个古老的地方戏剧种,它的历史甚至比昆剧和京戏还要悠久。杨如盛不肯回话剧团,包巧玲只好继续着自己的惯性,随心所欲地往前走。既然杨如盛不肯原谅她,她也就再也用不着指望他的原谅。她的戏越演越差,女主角的地位越来越难保,然而和她发生关系的男人却越来越多。很多人都顺理成章地成了她的床上客,她不仅来者不拒,而且主动出击,包巧玲甚至把这种关系拓展到了剧团之外,而第一个上钩的男人,就是冷悠湄的丈夫钟天。包巧玲似乎早就意识到这个男人对自己有好感,他不过是道貌岸然罢了,是有贼心,没贼胆。俗话说,只要女人肯,男人的防线,必然不攻自破。

    有一天,包巧玲忽然想到要放纵一下,想体验一下如果不为什么目的,不是为了争演什么角色,不是为了像做交易一样地感恩图报,又会怎么样。她冒冒失失地去了钟家,对钟天解释说自己对冷悠湄一直很感激。钟天被她莫名其妙的致谢,弄得有些摸不着头脑,当时,冷悠湄正在郊县当副县长。他以为她来,只是为打听一下杨如盛的消息。完全凭直觉,包巧玲就可以判断出钟天是十分古板的丈夫,在妻子之外,对别的女人没任何实质性的接触。他的无所适从,让包巧玲感到新鲜有趣而且刺激。包巧玲的脑子里,一段时候出现了奇怪的真空。事实上,她正在做一件如果真因为感激,就不应该做的事情。她突然想起自己当年和杨如盛一起上钟家做客时的情景,那时候,一切还都不一样。

    那时候,她还是一个无可指责的女人。现在,包巧玲已经遭遇过太多的滑头男人,知道是男人就惦记着占她的便宜,他们总是觉得她的裤带松,很容易就可以得手。这些年来,包巧玲总是被人勾引,性总是有意无意地成为一种条件,她已经为此付出了太多的代价,现在,既然大家都觉得她不是个正派女人,她为什么不把这个眼前看上去很正派的男人,一起拉下水玩玩。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